|
“标签”地里的影像气息——曾在潮汕地区取景的电影伍迪艾伦电影里的纽约、贾樟柯片子中的汾阳,许多电影里的取景地,都或多或少的折射着一个地域的人文。 作为广东三大文化体系的一脉, 潮汕文化 一直以一种若隐若离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有人诟病于它颇有些保守的信仰和传统大家族式的人情社会,又忍不住对这里的人们在经济和美食上的追求产生浓厚兴趣。 通过一些曾在潮汕地区取景的影像,也许可以试图揭开这块贴附着各种优劣参半的标签的神奇地域。 1984年,21岁的梅艳芳试唱了一首《似水流年》,当时正好碰上感冒的她,哑哑的嗓子里带着几分倦意,无意间与歌中的意境完美契合。 这首歌后来被谭咏麟、张国荣、徐小凤、陈百强等人翻唱过,可当提起《似水流年》这四个字时,很少有人会想起这首歌是出自其同名电影《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 1984年的香港经历着中英谈判,许多香港人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的归属。在香港定居多年的珊珊趁着祖母过身奔丧的机会,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潮汕老家。 在与儿时的玩伴重逢时,珊珊好像无意间打破了他们原本波澜不惊的乡间生活。短暂的归乡旅程结束后,故事中的每个人又会因这场久别重逢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似水流年》 这部香港新浪潮时期的老电影,曾包揽了当时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佳新人、最佳美术指导六个奖项。 其幕后阵容更是豪华,导演严浩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美术是与王家卫、杜可风一起被称为是创作铁三角的张叔平。 《似水流年》 在满屏乡愁的述说下,我们看着充满地域特色的低矮古厝慢慢出现。从都市快速横飞的生活中逃离的人们,好像也早已失去年少时的故乡,又在大城市里惶惶找不到真正的心灵故乡。 《似水流年》 在《似水流年》稍晚四五年的《八两金》里,故事主角猴子便是一位在文革期间一声不吭离别家乡汕头台山的年轻人。 在流落美国十六年后,他向朋友借来金表和金项链,凑齐八两金返回国内。这是片名“八两金”的由来,《八两金》讲的就是这位“衣锦还乡”的猴子回乡后的故事。 《八两金》 在外打拼多年,衣锦还乡那一刻的荣耀就足以弥补一切,“衣锦还乡”亦是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名字。 《八两金》 影片里几欲燃烧起来的大红色,是木棉的色泽,是新娘的嫁衣。当花朵凋落,春季已然流逝,仿佛在暗示着这早夭的爱情和没什么好说的中间人生。 而结尾处半山腰露着的一截龙头船,又好似逾越了现实。 《八两金》 在潮汕地区早已大变样的今天,你也许能在这部片子中嗅到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潮汕气息。 《八两金》 80年代末的汕头飞机场、拥挤的中巴、传统的潮汕民居、唱着童谣的玩乐儿童、潮汕乡村的恬淡风光、种田养猪的潮汕农民……这些影像中怀旧的时代记忆,散着一股淡淡的愁绪。 也带着观者窥探着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 《八两金》 除了这些古早的电影,近年来也有许多潮汕地区的独立影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这些取景、制作、语言都带着浓厚本土特色的影像,带我们认识着一个标签外的现代潮汕。 《夢》 在北京电影学院获奖短片《夢》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现在潮汕年轻人的影子。 跟着出来的父母辈生活在深圳小镇的男主,在一次每年特例回老家的时候,遇见了许久未见的堂姐萍。年少时堂姐曾来家里居住的时光,彼时懵懂的童年往事,重又浮现眼前。 《夢》 在大城市开着小卖部维生的父母辈、在潮汕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自如切换、与故乡亲人的生疏,像极了每一位自幼生活在外的潮汕新生一代。 他们对故土的一切趋于陌生,又在仅有的接触里重构故土的记忆。 《夢》 就像堂姐的出现,牵系起了他和潮汕老家的联系。懵懂的各种偷窥,多年后的回乡再遇,一切发生的那么自然。这部片子也在朦胧的美好回忆中,透过边角折射着潮汕新一代与故土的关系。 那些贴附着的地域标签,也在影像的表达中渐渐褪去。片中只有一个孩子的潮汕家庭,亦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代潮汕人与时俱进的家庭观念。或许围绕潮汕人家家多子、思想保守等口口相传的标签,早该被撕下了。 ☞ 参考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