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国版画视觉艺术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沉淀与流传,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版画的出现,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板块上都逐渐出现版画风格的踪影。下图的作品《月夜》,则是由广东著名艺术版画家黄三才在1986年创作的综合版水印版画作品。
所谓的综合版水印版画就是以水印木刻版画与水彩画相结合,木刻版画本身带来的阴阳结构以及水彩画的色彩表达使得作品能够在观众留下最有代表性的第一印象。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突出木刻版画的阴阳结构,并且以一种自然的艺术形式去呈现,刘晔导演选择以影视动画的手法,用版画艺术的动态细节描述了一个幻觉现实彼此交织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就是《采薇》的由来,同时也是我对版画风格认识的开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版画历史上的转折时段,在鲁迅先生的推广以及提倡下,中国版画开始从复制阶段走向了创作阶段。刘晔导演根据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采薇》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这是材料上的实验,也是对于如何让版画动起来的一次探讨。在渺无人烟的山野中与异兽同行,神怪为伴,采薇而食,卧石而寝,现实中充满了无奈,信念里滋生着矛盾。复杂且充满幻象的神话故事在鲁迅笔下以人物的对话形式描绘了出来,而刘导则以木刻版画的画面特色去把“扯薇”这个简单的动作进行细节化放大化,“薇”底下的神话故事也自然容易被观众所了解。
材料写实下的画面效果把故事中两位主角-叔齐和伯夷在“不食周粟”之下与“薇”之间的拉扯描绘地十分生动,片中怪神异兽的出现营造出了另一个思维空间,叔齐和伯夷的幻觉世界,里面有的是一只吹箫的狗和一只蛙背向而坐,而它们对应的正好是主角两人的视觉形象。木刻版画的阴阳结构正好把“薇”与“叔齐和伯夷”之间的关系凸显出来,木刻版画上浮雕般的凹凸感使得短片在表达故事情节的同时更能体现画面空间的层次感,“扯薇”下存在的怪异世界,这是如今数码三维技术所无法描绘的材料质感和写实风格。
如果说《采薇》的出现是打破了国内早期版画与动画短片之间的技术隔阂,那由卡尔·齐曼导演改编儒勒·凡尔纳《祖国的国旗》的《毁灭的发明》则是国外对于版画风格长片制作的鼻祖作品。以科幻天才儒勒·凡尔纳的美学和概念发明为基础,导演卡尔利用其错综复杂的艺术指导,成功地将十九世纪木刻版画的视觉风格转化为电影,创造了一个风格化、超现实的图形世界,使得凡尔纳在书上记录的每个角色都能穿梭在纸板与荧幕之间。
以海洋世界的视觉设计为例,海面迎风卷起浪潮的波动感取材于现实滤镜的质感,但上面的帆船却是以版画制作形成的平面图为背景,真实的角色演员融入在版画与特效之间竟不显得浮夸与僵硬。图上的蒸汽汽车也不意外,除了汽车上的人物角色,其他的场景设计都是版画风格的平板图案并且在后期进行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凡尔纳在1896年出版的小说《祖国的国旗》当时在美国并没有取得销量上的成功,但在导演卡尔眼里,它是一部几乎不需要任何对话的视觉盛宴。考虑到如今的技术特效和计算机动画算法,卡尔·齐曼能够以奇特的版画布景将“蒸汽朋克”的复古科技氛围带入到影片当中,《毁灭的发明》的出现注定是版画风格与电影结合的里程碑。
直到《毁灭的发明》放映后的几十年内,以版画风格制作为主的电影制作像是活化石一样沉落在影视宇宙的银河里,其独特而小众的影片风格在如今电影市场来说不再是新鲜的、有趣的、赚钱的。数码世界带来的技术福利成为了新型产业链的必需品,从木刻版画到数码版画,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优秀的作品依旧在诞生,而且在如今许多美术学院都开始了对版画艺术的教学和培养,我们能够在很多学生作品上去发掘现代化版画设计下适用的影片风格。
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生动画作业《下雨了》分析,动画从小男孩掉进水到最后车从湿滑的路面驶过,一切剪切的画面看起来没有相关的联系,但利用版画风格刻意营造出来的雨天环境也正是作者的本意。《下雨了》同名歌曲出自窦唯/朝简的专辑《记艾灵 上》,而本来窦唯在音色与电影台词采样上蕴量而成的独特氛围感就已经在歌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无论是对公交站还是对车窗外的场景描述上,版画线条带来的真实质感在雨滴落下来的那一刻起,雨天与画面的冲击感正是学生作品在窦唯歌曲中领略出来的另一份细节实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画艺术视觉上带来的震撼感已经远远没有当初《毁灭的发明》出来的时候那么具有影响力,我们在不断地去发掘新的视觉元素在电影制作上找到新的灵感,往期写过的"虚拟制片"这种新技术出现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时代没有错,技术没有错,我们一直在进步,虽然版画风格不再是未来电影市场的喜好,也不会再有机会出现在大荧幕,但如果它的每一次以不同的影片形式出现在各大平台上,都能用流畅的线条感和叠加交替的画面效果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惊喜感时,这何妨不是观众对版画风格曾经出现在影视行业内给予到足够的尊重与喜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