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人装聋作哑,除非你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喊大叫,否则他们会轻易地选择忽略你的声音。”
说起印度电影,大家可能都会想到那些充满“咖喱味”的运镜,想到一些十分“雷人”的桥段,但实际上,近些年来印度电影越来越“敢拍”,也拍出了不少直击印度社会问题的优秀影片。如《杰伊·比姆》讽刺了印度司法机构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问题,强调司法公正;《厕所英雄》直击了百年来印度平民“如厕难”的问题,引起政府重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展现了印度底层人民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与歧视,揭露底层苦难。《星期四》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它用一种更加尖锐,更加直接的手法向政府呐喊,请求印度政府重视妇女的受强暴问题。
电影《星期四》主要讲述了幼儿园老师奈娜在一个星期四劫持了她的16个学生以换取与政府高层对话的机会,她希望通过与同为女性的总理对话来引起政府对于印度女性受强暴问题的重视。影片使用了线性叙事,有趣的是,在这部影片中,观众的视点不是全知全能的,而是跟着警察,在充满挑战的调查过程中逐步揭露真相。随着警方的调查,奈娜的故事被一点点揭开,剧情也逐渐明朗起来。奈娜在十五年前的生日受到校巴司机的强暴,患上了抑郁症,一直都在积极治疗中,警方当时正把精力放在另一单可能会使他们成名的案子上,没有去抓捕强暴奈娜的凶手,在奈娜心中埋下了对警方不信任的种子。在奈娜发现当时强暴自己的凶手已经改名换姓成为了自己学生的司机,她很恐慌,她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在心爱的学生身上重现,所以才会有之后的这起绑架案发生。
影片并非自始至终使用相同的色调,而是开头、结尾使用了暖色调,故事主体部分使用了冷色调。
开头的奈娜是活泼的,有朝气的,整个人都散发着暖光,孩子们也十分喜欢她,所以影片使用了暖色调进行表达。
影片巧妙地使用了奈娜拉窗帘的动作来实现影片色调的由明转暗,同时也象征着奈娜心态由阳光开朗的幼儿园老师转变为了铁石心肠的绑架嫌疑人。
结尾时奈娜看到印度民众觉醒,强暴罪被列了死刑,她的心愿也达成了,所以这个片段也使用了暖色调来表达。
媒体是影片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们不是影片的主角,但他们无处不在。在孩子的家长们刚刚赶往奈娜绑架现场时,警方就让家长进入被封锁的咖啡厅中,不让外场的媒体接触到他们。
当奈娜的未婚夫与警察对话时,记者甚至都不顾自己还正在受到绑架的儿子,马上将注意力转移到奈娜未婚夫说出的关于奈娜患有抑郁症的事情上,十分兴奋地录下了音,为自己得到了一手情报而欢呼雀跃。
在记者的儿子被奈娜释放后,她更是马不停蹄地赶往新闻直播现场对自己录下的证据进行播报,并且是添油加醋地进行播报,毫无媒体素养。
以上种种都是印度媒体的缩影,现实只会比电影更加魔幻,导演看到了这种现象,借奈娜之口表达了他对印度及印度媒体的讽刺:
这是奈娜对公众发出的呐喊,同时也是制作团队希望印度公众加以重视的方面。良莠不齐的媒体素养,致使印度民众蒙蔽于虚假信息当中,无数人的生活被虚假信息毁掉,但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声音,没有人在乎真相是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所见的是否符合自己的想法。毫无疑问的,这是一部理想主义电影,主人公奈娜的犯罪计划实施得很顺利,虽然过程中有一些小波折,但最终奈娜还是达成了目的。有人会说,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部电影拍得太假了。2013年,印度国会下院人民院通过刑法修正案,加强打击强奸罪行,强奸犯最高可判死刑。这个结果离不开印度电影和人们的抗争,《星期四》正是以这部法案的通过为原型,以一种理想主义的角度告诉公众,永远不要放弃抗争。如果说《星期四》只是法案通过后的事件重述,那么《熔炉》就是促进了了韩国性侵害防治修正案的“功臣“。电影上映第37天,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压倒性通过“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性侵女身障者、不满13岁幼童,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废除公诉期。加害者如任职于社会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可加重处罚,新法于2012年7月实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电影中的呼吁使现实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认为,电影正是人们理想的一种投射,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可以通过电影来投射,来影响现实生活。基于现实当然是必要的,但理想主义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通过理想主义我们才能够看到现实更多的可能性,才会去抗争,让现实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