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特殊的黑边 | 圆形画幅

1.jpg


2.gif



上次我们提到过黑边是怎么带来“电影感”的,谈了什么是2.35:1、4:3、16:9等画幅带给电影的意义。
| 黑边是怎么带来“电影感”的?


今天,我们来讲讲一些更为特殊的画幅。圆形画幅


圆形画幅是异形画幅的新尝试,它是一个具有丰富意涵、象征和隐喻的表现形式。在视觉表达、审美心理和意向特征方面,圆形画幅都有着特殊的作用。2016年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则大部分采用圆形画幅。
 

3.jpg


4.jpg


通常来说,画面越窄给人越大的压抑感,画面变宽则会增加观者的沉浸感和舒畅感。圆形画幅则破坏了这种流行的观看体验,以一种独特而狭窄的通道空间为观众讲述故事。它引导观众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圆”内,圆内的主体也更为突出。
 
圆形画幅宛如观众透过一扇窗子、一幅望远镜来观看事物,就像是一道屏障,不仅形成了空间距离,还增加了电影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例如在《我不是潘金莲》荒诞固执的剧情中,圆形画幅阻碍了观众参与到画面中,变为一个纯粹的看客,减少了观众的主观个人情感的添加。

5.jpg


6.jpg


在中国文化中,圆代表了圆满、和谐、团结等象征。同样,电影中的圆形画幅也在无形中成为观众的一处联想。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画幅可以体现出李雪莲的坚忍和耐性以及一些固执。影片最后圆形画幅转变为正常画幅,代表了李雪莲被束缚在圆中的固执的思想得到解放

7.jpg


8.jpg


同样,圆形画幅在中国电影的运用,更带上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韵味。影片中频繁出现的水墨画般的南方古镇、村落,以及笼罩着“青绿”的色调,整个画面满满是复古的气韵

9.jpg


10.jpg


但圆形画幅并不是《我不是潘金莲》首次运用,早在1955年日本导演木下慧介的《野菊之墓》中就曾经出现过圆形画幅。现实部分采用正常的构图和画幅,回忆部分则大胆尝试用椭圆框住画面的方式

11.jpg


12.jpg


2014年墨西哥和比利时合拍片《路西法》则是第一部全程使用圆形画幅的剧情片。《路西法》是Gust Van den Berghe的"宗教题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他使用新发明的圆形镜头,这种装置通过一个光学锥形反射,然后用摄像机把这种发射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创意是表现由天堂到地狱的转变
 

13.jpg


这个圆形的景象是导演脑中想象上帝创世纪之前的世界状态,所以通过一个圆形表现

14.jpg


画面会缩小,空间被割裂,构图、景深、人物运动等都要发生改变,正反打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使用也受限,这是一个挑战。”——冯小刚
 
圆形画幅具有较为强调表现情绪的目的和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性,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知道,只有适合、恰当,才能画龙点睛,反之则是形式大于内容,画蛇添足了。

 


资料来源:
[1]王琪.圆形画幅电影的视觉美学[J].电影文学,2018(03):48-50.
https://mp.weixin.qq.com/s/PMaSZniu1qZK3LEdzipLJg


-END-

文案策划 | 九号

排版美编 | 小L

图片均源于网络




15.jpg

更多电影拍摄资讯,请来撩我!


16.jpg


17.jp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