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没态度Vol.13|老师,我们还需要故事吗

1.jpg




2.jpg
3.jpg


4.jpg


听到这个问题,是在十一月份的剧本围读会上。

5.jpg


那天的线下活动很有意思,参加活动的人里碰巧有好学好问的学生(real在读研究生),还有研究丰富耐心解惑的老师。


6.jpg


活动结束后,周围的人早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整个空间显得很安静。


郑焕钊老师和这个研究生站在拼一起的两张长桌旁边交流,就像学校下课后,你总会看到有那么两三个特别好学的优秀学生追着老师不停提问,直到老师必须赶下一节课而离开。


7.jpg


感觉到周围另外两个同样认真好学不愿离开的“学生”投来诧异的目光,包括我这个“插科打诨”时不时听一下的人也投去惊异的目光,他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坚持问道。


8.jpg


这应该是一个很少会想到要问的问题吧。我的第一反应是:需要啊,怎么可能不需要?日常人们怎么可能会没这个需求?


真的需要吗?


想想我们平时有点儿时间都会干什么?躺平刷短视频,刷朋友圈,看直播?


也许时间再长一点,有个15分钟,我们可以来一把Timi,输了勉强算是创造了一个可以但没有必要的悲伤故事;按我的水平赢了也就直接变成一个数据绩点,不是活见鬼的话造不出一个内含五杀辉煌炫技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忙碌且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退了休的人带娃,没退休的人忙着996,连片的时间似乎被切得越来越碎。


为了更好迎合这种时间碎片化的生活模式,微博、朋友圈、短视频应运而生,见缝插针地完美填充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


但很多时候,这些用以填充碎片化时间的媒介输出的更像是一个一个独立简短的信息,比如哪个idol今天做了什么,朋友某个时刻的感受分享,哪个商品有怎样的功效……


按百度百科上说,故事就是对事件过程的叙述。

按郑焕钊老师的话说,就是让时间、人物、地点、发生的事这些独立的元素联系起来互相产生关系。


这要不是做着影视类的工作,晚上回家被拉着看电视剧,严格从上面的故事定义来看,我的生活中似乎并没有太多能让故事插入的余地。


明明前一天还信誓旦旦跟自己说“明天去看电影吧”、“新出的小说好像挺有意思的我也看看好了”。


结果到了晚上下班,难得的周末,终究逃不过在家躺平刷各种简短信息不用投入的诱惑。


“躺平刷视频~感觉每次出门都有各种各样的麻烦……”有微博网友表示对平常有空闲时间的活动选择是这样的。

9.jpg


尽管可能刷起视频一两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完全足够看一个完整的故事。


“喜欢平躺抖音刷短视频”另一个微博网友附议。

10.jpg


如果要刻一座雕塑作为标志体现当代青年,我想躺平刷手机应该很贴切,很有时代辨识度。


11.jpg

郑老师很确定地说:“我们还是需要故事的。”


他接着解释到,从原始部落开始人类就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后代种族、祖先、部落的由来,以及他们的传说;并且通过故事来加强族群成员间的关联性,激发他们的集体认同感。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会宣扬各种关于民族、国家、英雄的故事来奠定社会的价值观基础。


所以故事一直被需要,也因此一直在流传,只不过是故事表现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所改变。

 

从最初的口口相传,比如说郑老师聊到了以前藏族流传的格萨尔王传说等;到后面慢慢形成了文字记录的方式,就有了比如我们汉族流传的诗歌,和西方的Beowolf(被认为英国最古老、最长的文学作品),到后来还有了像《聊斋志异》这样的短故事集;再到后期从民间的劳动歌舞中延伸出来相对具象又有故事性的戏曲,甚至再到后来有了电影这种形式。


最初这些故事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故事形态大多较为简单,除了少数民族史书具有较长的篇幅外,其他类型的故事还没有系统的形态;随着社会和人类能力的发展到了一定时期,我们才慢慢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故事体系以及更多元的展现方式。


在与郑老师的交流中,他提到在今天这个媒介多元应用软件丰富的大数据时代,随着人们的时间被忙碌的生活方式不断割裂,以类似短视频这样形式来展现故事确实更贴合我们今天生活的状态。


“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确确实实是更适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故事形式,但是(这种故事形式)确实不像我们传统的电影、文学作品(故事形态)那么强大。”郑老师不可置否道。


电影和文学作品两种如此不同的媒介,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作为故事多元载体中的两种,在结构上却都展现了同一特质:它们都变现出了非常完整系统的故事形态。



你看,变的不是故事的作用价值,也不是对故事本身的需求量,而是为了切合时代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下的故事表现形式。

 

也许,可能受到影响逐渐消亡的不是故事的需求,也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完整的形态、体系。


等等!所以完整的故事形态有可能会消亡的话,是不是电影、文学作品这种故事形式也会消亡呢?

12.jpg

聊天中,郑老师提到自己最近看到综艺《导演请指教》。


对于几乎全民风靡短视频的时代,至少是年轻人沉浸于短视频的时代,蔡康永说到“学电影的时候电影是伟大的,可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13.gif


不难听出蔡康永对于全民短视频的现象是感到失落甚至悲伤的。


14.gif



他在节目里说,他跟现在的人(应该大部分指青少年)说起电影史上的经典时,比如说《教父》、《现代启示录》,小孩子都会跟他说他们有看过——三分钟电影解说短视频。


15.gif



在他看来,电影已经到了要被极度浓缩跟短视频竞争的时代了,它逃不掉要变短;那些跟他一样曾经为了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落泪的人,只能接受和适应这个时代的来临。



16.jpg


“当然未来的走向未必就像蔡康永所说的那么消极,或者说悲观。”郑老师对于电影的未来趋势保留不同的看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我们今天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在不断增长,中国电影观看的人群是在不断增加的。”郑老师补充到。


从电影票房的变现就能看出人们对电影仍然存在较大的需求。


我们可以从数据图看出,短视频作为热门新产物带给市场和用户极大的新鲜感,在2017-2018年间用户增长率激增,红极一时。

17.jpg

随后用户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根据中研网数据表示,到2020年用户规模达到了7.22亿人,与此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用户增速骤减,从2018年的107.0%降到了25.1%甚至15.2%,进入相对稳定状态。


而在短视频用户量疯狂增加的时候,电影作为传统媒介早已长期进入到一个上座率稳定的阶段,观众增速稳定缓慢,而票房也有稳定提高。


18.jpg


这一现象说明即使是在短视频市场发展飞速,高度切合现代人们生活模式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电影的需求,或者说对于完整结构故事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另一方面,除了票房的不俗表现外,影院向更多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与兴建也同样能体现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产业信息网2019年上半年中国影院及电影票房发展情况数据分析,我国从2013年开始,银幕扩展就开始朝二至五线城市扩张并成为主力。

19.jpg


到2019年9月为止,二到四线城市已经分别拥有了21302、13027、12676的银幕数量,其中在一至五线城市中,二三线城市达成银幕数占比和增长量最大成就。


当然在疫情这种外力影响下,2020年电影产业受创不低,但是随着疫情逐渐受控稳定,大部分地区影院重新开放,电影市场也逐渐回暖。


电影的稳定发展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令文学著作的生命得以延伸。


郑老师解释说,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被搬上银幕获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从而使得原本鲜少人知的著作获得更多话题讨论,并在年轻一代人中得以延续传承下去。


20.jpg

在微博提问的回答里,能够感觉到尽管现代生活把人们的时间都分割成了无数碎片,但在他们心里一直存在着一个呼声:


我想看电影!


21.jpg


对于习惯性躺平刷手机的我们,其实需要的只是一个出门的动力。


也许只是配有突然发来的一条微信:


“集美,约一波电影呗~”


22.jpg




资料来源: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1910/799525.html

https://www.chinairn.com/news/20210624/115715139.shtml

http://k.sina.com.cn/article_1864135524_6f1c736401900nxpl.html






音频剪辑|沛冲

图文策划|Coco

排版美编|Vi

图片均源于网络


欢迎各位电影人、电影爱好者踊跃投稿!






23.jpg

更多电影拍摄资讯,请来撩我!

24.jpg


25.jp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