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契克》| 在路上的反叛


001.png


作者/卢思潼



回到1957年,《在路上》作为战后“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品无疑同嬉皮士运动一起为公路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汽车工业和文化内省的产物逐渐开始从好莱坞走进全球观众的视野,从早期青年反叛和自我放逐的象征,到后来反应社会冲突和边缘人物的媒介,公路电影不断成熟并在自己的标准类型中打破创新,其受欢迎程度也不难在近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绿皮书》《无依之地》身上看到答案。


而这部2016年德国上映的影片《契克》,讲述了契克和迈克,两个拥有截然不同背景性格,同被排挤的十四岁少年一段疯狂的暑期自驾之旅。故事从典型的青少年问题出发,多元地融入了有关家庭结构,自我认同等等的思考,无疑成为了公路与成长情节融合的变体,其中对剧情人物去边缘化的刻画更是一场反刻板印象的类型片革新。


3.jpg


在本部影片中塑造的两个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到以青少年视角对传统家庭角色与教育模式的质疑与挑战第一点是迈克的母亲向大家呈现出的人性灰色地带,在这个母亲被默认履行完美榜样责任的常规伦理中,她的角色塑造进行了一场对“好母亲”标准定义的反叛


在电影开篇的作文分享中,导演通过滑动变焦与闪回将我们拉进到这对母子狼狈的日常生活,却不难在一片低饱和的色调中通过轻快的配乐和演员的小动作感受到两人间真切的母子温情。


这种营造出来的反差向观众不单单是展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人物,在赋予了片尾狂欢行为合理性的同时更是提出了当代母亲一种不完美但依旧温暖的可能,让大家与迈克一起认识到这样的母亲角色并非如老师,一个道德约束的第三代表,所批判般难言的不堪。


2.png

此外,剧情还安排了一段闯入世外桃源的桥段,刻画了一个脱离现代生活采用无年龄性别知识范围限定的家庭课堂,再一次对传统学院式发问,挑战了教育的真实含义。


在电影突破时空背景呈现的原始乡间景象中,这样一个由母亲承担教师职位的单亲家庭被近乎神化,通过孩子们超乎同龄人博学的形象对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双亲结构提出质疑。


3.png

话说回来,本片还是将更多野心放在了两位主人公上


不管是如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对公路片驾车人群年龄设置的突破,还是其不同于大多数冒险天真烂漫的出发缘由,都在为这暗中一条路走到底的反常规打下铺垫,让这场反抗青少年影片标签化角色和公路片模版化剧情的去边缘化运动渐渐丰满起来。


4.png

首先是迈克,一个看似只是将青少年满腔愤怒发泄在枪战游戏,摇滚与空想中的普通男孩。影片中受其喜爱的理查德克莱德曼磁带,一面打破了自《逍遥骑士》起公路片中与摇滚乐密不可分的关系,一面重新定义了迷茫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更是以孩童视角嘲弄了听古典等于同性恋这样的刻板印象。


5.png

从另外一个角色契克身上,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看到这个近代成长情节热爱的话题,性取向认知,以一种毫无波澜轻描淡写的方式呈现。


这部年轻的影片,不仅放弃了涉及同性恋题材一贯的自我迷失和环境矛盾外化,还拒绝在公路背景相依为命的情境下来场《我私人的爱达荷》般的虐恋情深。


这一次影片终于跨过描写同性恋的特殊性转而通过挚友间真情的对话将其一笔带过。在设定一个所谓边缘人物的情况下又透过新时代的平常心达到了这个深陷刻板印象的标签去边缘化真正打开了公路片主人公选择的格局


6.png

同样的,除了在角色配乐上对传统公路片作出创新,本片也没有像许多同类片一样停留在死亡或者永无止境的道路,它在结构上做出了类似《真情世界》的选择,将故事变成一场回归,首尾呼应着墨在主人公启程前和冒险结束后的生活。


7.png

因此,即使本片在开头留有惊险刺激的悬念,也无意将这场公路旅行塑造出超现实的精彩,故事最终还是落在了迈克课堂上的回忆幻想,依旧将这场冒险的内核作为一次有关友谊,爱情和家庭的成长。


所以总的来说,《契克》无疑是一部优秀的青少年影片,它借公路片肆意的基调重新诠释了成长过程中的永恒主题,却在通过去边缘化等方法反刻板印象的同时,为成长情节和公路类型片都展现了一个新时代背景下更广泛的可能。


002.png



图文/卢思潼

排版/liebe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