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贾木许 的电影没有什么解读的余地,你根本不用担心是否能从一群人里找出哪个是主角哪个是配角,他通常会把那些不必要的群众演员干脆撤掉。
你也不必担心电影里的时间脉络不能一目了然,因为每个段落方位他都帮你分的清清楚楚。就算那些常常脸盲、路痴的观众,也会像听到标识鲜明的摇滚乐一般,一眼辨识出他的电影的结构。
尴尬的对话,疏离的人物,剧情怪异到仿佛啥都没讲。他淡化了戏剧性的电影,却自然地散发着一种纯粹的“电影感”。
他的电影,是那种只要你看过一部,绝对就能认出来下一部的存在。
出生于工业氛围浓厚的阿克伦的贾木许,容易被“塌陷的美感”所吸引。早在童年时期,他就开始为碎片化的事物所吸引。
他对庞大的事物兴趣索然,却对和人的比例匹配的事物怀有独到的关注。
这种自成一派的审美艺术是他电影的一大特色,他的《不法之徒》甚至一度被许多大师在电影中以他们自己的手法致敬——《低俗小说》的情节架构、《阿飞正传》中的无脚鸟。
他独特的审美与感受力,使其逐渐了成为独立电影的标杆人物。
他曾是诗人,他的电影充斥着诗性。也许是自青春期时就对诗歌充满热爱,17岁那年他离开阿克伦,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语言,并在七十年代中末期开始写诗。
他深受纽约学派的影响,仰慕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与罗恩·帕吉特等人。后来,他在前者的故乡、用后者的诗歌拍出了一部诗一样的电影——《帕特森》。
这部电影里讲了帕特森看似无差异的七天。生在帕特森、长在帕特森的公交司机帕特森过着千篇一律生活,但在工作后、瀑布边、地下室里、工作前抽空写诗的他,却是个诗人。
帕特森的一周包含了一些零碎的事情,他出版诗集被撕毁,一辆可能炸成一团的公交车,爱而不得的雅苑企图用玩具枪威胁……
一系列的故事,像电影里引用的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那首诗《仅为言说》那样,日子周而复始,却达成了一种哲学的永恒。
贾木许电影的配乐总是让人耳目一新,也许和他是一位摇滚爵士乐手大有关系。他曾将纽约No Wave(无浪潮文化)融入了自己的音乐与电影之中,是一位不仅制造独特影像语言、也精通音乐语言的专家。
年轻时候的他和纽约下区的独立音乐家们有着不错的交情,John Lurie、Tom Waits、Iggy Pop、Joe Strummer等大咖就经常在他的影片里扮演角色,他的电影《离魂异客》的配乐就是音乐家Neil Young用一把吉他为他制作的。
也许是他多重身份加持下的多重探知,在他的电影里得以实现重合——凌厉的风格、恰到好处的配乐、对艺术的探讨,如此种种组成了他实验性的电影风格。
你也许会在他的电影里,发现极简主义下藏着的创意与用意。若仔细看看他电影里反复出现三次以上的事物——道具、色彩、人设等,都有可能暗藏玄机。
《破碎之花》里的粉色信封、粉色字幕、粉色衣服、粉色裤子……这些几乎都是出现在男主人公身边显而易见的地方的粉色,却被男主“局外人式的冷漠”忽略掉了,这也在一方面暗示着,感情与家庭上的失败与男主中产式的富裕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
在独立电影界,贾木许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他的名字伴随的,定是艺术审美的先锋。他豆瓣评分最低的电影《丧尸未逝》,都能放到戛纳做开幕影片。
丧尸未逝 The Dead Don't Die,2019
也许当你试图去走进他的影像世界,解读出那些关于他的电影符号以外的,另一些空间层面的东西时,会恍然于这位以导演身份最为知名的奇才,何以能屡屡收获国际大奖的青睐。
何以成为美国独立电影教父。
星期五文艺(知乎)《低成本大导演典范:谈贾木许电影的极简主义与极不简创意》
音乐不等于音乐(豆瓣)《贾木许:我是个专职乐手,兼职导演》
看电影看到死《贾木许:永远唱反调的独立宗师》
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帕特森>——平凡生活里的点滴闪光》
弧光电影艺术中心(搜狐)《独立电影宗师贾木许:现实世界里的电影英雄》
文艺生活周刊(豆瓣)《吉姆•贾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