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孩童视角里的共通情感——伊朗电影

西亚版图上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国度,虽然身在动荡的中东地带,但这里的电影人们却极少在电影中渲染战争的暗沉。他们常以孩童的视角,去让人感到不忍,用儿童片的外衣,触碰人情共通的情感触角。


这里的电影人们常在各大电影节上带来惊喜的佳作,但这些赢得国际声誉的片子却未能在本土上。严苛的审查制度拘禁的不是被迫妥协的沉默者,而是带给这里富有才华的电影人们愈挫愈勇的创作动力


图片


《一次别离》算是近些年来最风头正盛的伊朗电影了,这部制作成本仅有30万美金的电影,收获了金熊、金球、奥斯卡等诸多国际大奖,并再度引发了全世界对 伊朗电影 的关注。


图片

《一次别离》


在这部片子中,你也许会看到一些与我们生活相似的情境,褪去伊朗一以贯之的贫穷、萧条、压抑等刻板印象之后,子女教育、家庭矛盾等没有民族隔阂的共通问题,也夹带着当地特有的文化语境摆在我们面前。


图片

《一次别离》


一直以为这个妇女皆身披头巾的伊斯兰国家,多少会有些思想上的保守,不想在婚姻家庭中,他们亦有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这也许是《一次别离》为我们打开的重新认识伊朗的窗口。


图片

《一次别离》


去年很火的一部伊朗片子《迦百农》以小演员的真人真事为故事蓝本,那种被迫长大的酸涩,法庭上字字真言的质问,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可能大家更为熟知的是这部片子以

《何以为家》的名字出现在各种热门影推里,因为在国内上映的时候用了这个译名。


图片

《何以为家》

没有扶养能力的父母为什么还要生育孩子?法庭上瘦弱的扎因问出了整部片子最核心的问题。


虽然他的母亲极力讲述为人母的不易和为难,但她深陷囫囵而不自知的惯性思维,仍在表现着存在于这个国家尖锐的社会问题。


图片

《何以为家》


一家十口,八个孩子,扎因是最大的儿子。跟着母亲卖毒品,在房东的店里打工,为了生存年幼的孩子们都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吃不饱、穿不暖,十一岁的妹妹就被嫁给房东并死去。


图片

《何以为家》


他们没有户口,

在法制的黑暗地带飘浮,

他们有家,却又无处为家。


图片
图片

《何以为家》



谈及伊朗电影的时候总是绕不开《小鞋子》

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哥哥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哥哥每天等妹妹下课了再去上学。


图片

《小鞋子》


他们在巷子里交换鞋子,

妹妹跑着回来,哥哥跑着去上课;


妹妹不小心让鞋子掉进了水沟,小小的身子追赶着快速漂流的鞋子,焦急的小手边跑边扑捉急流中的鞋子;


哥哥为了赢取赛跑比赛第三名的鞋子给妹妹,奔跑中努力保持第三名的位置。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鞋子》


兄妹间围绕鞋子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总在不经意间挑动心弦,孩童的思维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又不由得对生长在贫困家庭的他们过早的懂事感到心疼


图片

《小鞋子》


哥哥最后赢得了冠军,校长和老师激动的把他举在肩头。谁也没有注意到,在周围热烈鼓掌的人群里,这位小冠军低怂着头的闷闷不乐


大人世界里的荣誉并不与他相关,他在乎的只是给妹妹的一双鞋子也许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大人标准里的幼稚,但谁又能说这份幼稚不是最简单的共通情感?


图片

《小鞋子》


这也和伊朗的电影人们一样,身在国家严苛的审查制度下,却能依旧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粹。他们用最简单的视角,揭露着社会中最本质的问题。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