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分钟的片子,小宫是分了三次看完的,每一次再进入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断层感。这部片子好像有着某种神奇的张力,你无论从哪一分钟进入故事,就算没有前情提示、背景介绍,都能顺利的融入它紧张而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氛围中。
作为影史上最久负盛名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总能牢牢抓住影迷。刺激紧张的铺垫,绝妙的隐喻构图,显而易见的政治嘲讽,辅之以生动的声音语言和各式城市建筑为背景,幽默中泛着浪漫而严肃的思考,凡此种种共同构成了属于他的电影风格。在他这部拍摄于1959年、口碑甚佳的《西北偏北》中,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可见一二。他用他对镜头极强的掌控力,带着观众不自觉的进入了主角桑希尔的世界。当桑希尔被灌醉在弯道多多的路上驾驶小车时,主、客观镜头的自如切换,让我们也跟着醉酒的桑希尔,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迷幻飞车;当桑希尔在茫茫无边的庄稼地里被直升机狼狈追杀时,大远景、全景、中景的蒙太奇组接,让我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桑希尔一道,心急如焚的隐藏躲避。
“飞机追杀”镜头
对大远景的大量运用可谓是片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将人物置于宏大的景观之中,通过人物微弱的移动,以渺小的被摄主体于大背景中的巨大反差,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凸显了人的渺小和无力。这种大远景的运用为这部片子贡献了许多留名影史的经典镜头。比如在联合国大厅被当成杀人凶手的时候,桑希尔从楼内落荒而逃跑向出租车的路径,就是通过悬于空中的固定机位俯拍完成的。这个镜头也是桑希尔从普通人成为“卡普兰”的一个自我认知的确认,也从另一面表现了桑希尔忽然变成杀人凶手时内心的慌乱和无力。更为电影人们津津乐道的当属“飞机追杀”的镜头。有人曾为这个长达7分钟的人机追杀画面,画出详细的分镜。桑希尔在旷野之中的奔跑路线、人机之间的景别切换,剪辑角度的恰到好处,让这段无厘头的追杀生动而立体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份没发儿在情节上做细细推理的小片段,略显荒诞又引人入胜,也成为了后续许多片子致敬的片段。在网络上关于这部片子的一些评论中,不乏对其政治嘲讽的剖析,关于政府的不作为、关于对美国历代总统的鄙夷。而小宫观影后的第一感觉,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深,小宫甚至觉得这只是一部无厘头的爱情喜剧。戏剧性是贯穿全片的艺术设置。一个吊儿郎当张口谎言,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广告人,像我们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繁乱的都市中。有一天他被绑架了,并莫名其妙的酒后驾车,当他说出真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相信他。有点像寓言故事“狼来了”,一贯心安理得说谎的桑希尔,在说真话的时候得不到认同,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自食其果了。为了解开误会,他开始寻找“卡普兰”。在进入“卡普兰”的房间遇到服务员时,他说自己就是卡普兰;在追查到联合国大厅,他有些犹豫,但还是说自己是卡普兰;在被误会成杀人凶手落荒而逃时,他便真正扮演起了并不存在的“卡普兰”。事实上,桑希尔一直在寻找的不是害得自己被误会的“卡普兰”,而是在生活中渐渐迷失的自己。他曾有过两段婚姻,他可以伶牙俐齿的和任何人搭讪,甚至于他的母亲都不相信他的满嘴胡言。在他得知被女间谍坎多欺骗的时候,他十分的愤怒,却又在得知真相之后义无反顾的帮助她。在和她相识的过程中,桑希尔不再是“卡普兰”,也不再是“桑希尔”,而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勇敢付出的桑希尔。这段爱情在“火车进隧道”的镜头中结束,他们躺在火车的上铺中,那是当初坎多帮忙隐藏桑希尔时,桑希尔躲藏的地方。这个镜头也被许多人窥探出更多的含义,关于激情,关于性,关于更多爱情中的美好享受。张弛有力的剧情、环环相扣的戏剧元素、时而荒诞的幽默,为这部影片注入了更多的可观性。片尾出现的时候,忽而的有些意犹未尽,脑子里浮现出桑希尔和坎多在小树林里的那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