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长久以来缺失的情感教育让本该热烈绽放的爱情在无止尽的试探和摩擦中走向毁灭。幸好出色的艺术家们还具备深入诘问的能力,所以当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电影聚焦于这一话题,试图探索和启迪。于是一些镜头对准了权力结构、道德束缚、宗教规训下压抑的人性,那些纯真又肮脏,热烈又可怕的情欲,令人唏嘘。今天小宫带大家看几部爱情片,聊聊这些影片背后的博弈、痴迷和暴力。
说起畸形爱恋,不得不提罗曼·波兰斯基的《苦月亮》,这是波兰斯基逃亡欧洲期间的作品。了解波兰斯基的人应该都很熟悉他痛苦的生命经历,电影就是他的出口,他通过影像完成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创伤的救赎。他的作品总会让人有种“仿佛被扒光了皮, 血淋淋地站在狂风暴雨之中”的恐惧与震颤, 他本人也被称为“电影黑王子”。
《苦月亮》这部电影讲述了咪咪和奥斯卡这对恋人的爱情全貌,她们相遇,在高潮后分手又重聚,互相折磨直至毁灭。或许,仅靠性和欲望所维系的爱情注定是短暂而仓促的,他们由于炽烈灼热的生命激情走向彼此。但这样癫狂激荡的爱情, 只有在死亡中才能够得到宁静。这部影片所展示的魔鬼般扭曲的情欲、人性的堕落能够给心灵带来强大的撞击, 透露着对人生质疑、哲理的挖掘, 他将人类最深层次的灰暗与丑陋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第二部要提的影片是迈克尔·哈内克的《钢琴教师》。哈内克的电影总是有很强的哲理性,影片多为揭示现代社会中人心的阴暗和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现象,主题涉及生命的无常、生存的困境和道德的反叛等。《钢琴教师》沿袭了哈内克电影的影像风格,直逼人心的心理刻画和对人性弱点精准的描写令人坐立不安。
影片着力探讨,在开放的西方社会,为什么还会出现性压抑现象,主人公艾莉卡是维也纳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 人至中年却并未结婚, 和老母亲居住在一起。母亲是艾莉卡性压抑以致变态的源头,她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 不能越雷池一步。由于长期的性欲得不到正常的发泄, 她在色情影像店不停徘徊,在停车场偷窥车床族的性爱场面,已经到了绝经年龄的她,甚至用刀片割自己的下体伪造生理期。当期待已久的爱情来临时, 爱无能的艾莉卡只能选择极其病态的性虐待方式去面对。
最后要说的是阿德里安·莱恩的《洛丽塔》,这部电影改编自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影片中唯美的场景,勾人的音乐至今仍是很多人难以忘却的回忆,但这些美好的声画之下讲述的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正如电影开端男主的独白:“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他的欲望之火和罪恶之源也是其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黑暗,这股黑暗最终将他吞噬,也导致了这段畸形的爱恋。
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洛丽塔式爱情从开始就是一种巨大的错误尝试, 所以注定会沦为一种单向欲望驱策下的悲剧。但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 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人们总是无法把控命运之轮, 有时在迷惘和疏忽之间就已驶向灰飞烟灭。可以说,这段畸形爱恋的根源是原著小说纳博科夫眼中所见的畸形社会。
人生而孤独,都想逃离孤独却永远被禁锢,于是在这场永恒的孤独中酝酿了阴郁、罪恶与畸恋,可个体的救赎永远不能依托于他人实现,圆满的爱情也势必要由完整的人塑造,人往往是在学会充分爱自己后才有能力去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