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金色梦乡》“国民英雄”在逃亡

1.jpg《金色梦乡》海报 




作者/王芷晴



影片《金色梦乡》根据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原著改编,由中村义洋执导,堺雅人、竹内结子、吉冈秀隆等联袂出演,获得第五届亚洲电影大赏的最佳音乐提名。



本片以曾救助当红女明星而为大众所知的宅急送工人青柳雅春被冤为杀害了首相的嫌疑人为开端,讲述了一段逃亡故事



在笔者看来,创作者把一种日式的英雄主义”融入到主人公青柳雅春的性格之中,曾经的战败历史导致日本文艺作品现如今“不得不”反思战争的文化氛围与 “英雄”一词本身自带的抗争属性如何平衡,以及将“英雄”“逃亡”两个充满矛盾色彩的设定融合,创作者借此表达何种思考。  



2 被杀现场.jpg

33.jpg




12.jpg

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目的不明确的集体赴死的武士。”(周志柏 《试论日本电影的英雄文化》)



由于二战的战败历史及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影响,日式的英雄和中式刻板印象中“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拯救者”形象不尽相同,也不与西方强大到能与国家机器抗衡的“孤胆英雄”相似,日式英雄在其性格体现中少了许多张扬的意味,多了“小人物”的特征与“目的不明”的暧昧性。



p2494002276.jpg
3 仓皇逃跑.jpg
34.jpg


245.jpg


由于二战的战败情节,日本电影笼罩在一种反思文化的氛围,不敢明目仗胆地讴歌那些“靖国之神”,而是……将人物虚拟化、故事抽象化、背景空泛化来表现自己的英雄。(周志柏 《试论日本电影的英雄文化》)在本片中,首先展现“虚拟化”这种特性的就是主人公的设定:救助当红女明星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继而因为莫名的陷害一夜之间又如过街老鼠。


而故事背景之中,创作者用“象征着国家机器最高掌权人的首相被轻易炸死” “整容换脸”“偶遇通缉犯”等等意象向观众挑明这是一个“架空”的背景,使得观众与故事之间的距离甚远。其次,将英雄打入尘埃,隐身于人群(帮助他逃亡的一众人等)之中,并且将英雄的抗争意识融入到对于莫须有罪名的反抗,这钝化了其本身具有的尖锐特性,也符合日本道耻文化中集团主义的内部和谐文化。



以此塑造出的“虚幻英雄”,多了许多厚重的“钝感”,与大众刻板印象中领导者、正义使者凌厉的形象相去甚远,更像万千普通人的化身。



4 警察.jpg

35.jpg


5 切男.jpg

36.jpg



247.jpg

在道耻文化与物哀审美的影响下,日本人相信悲与美相生相依。“逃亡”这一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与英雄美好的人格相遇,更能碰撞出一种遗憾的消亡之美。在本片中,双方力量的悬殊在一开始便暗示了逃亡有去无回,品德高尚的国民英雄在无形的推手下跌落为替罪的羔羊,并于结局真正的社会性死亡,永远只能苟活于另一副皮囊之下。



勇者之死,这在奉死亡为极端物哀的日本,是最凄美的结局,武士道的赴死文化,也在逃亡中得以体现。其次,这种悲剧也体现在对困境的被动反抗之中。本片中,没有出现中西方英雄主义题材熟知的“一雪前耻”与“正义制裁”,也少有积极进取甚至反转命运的时刻,更多的是因环境变化而被迫前行。 



6 整容之后.jpg

37.jpg



248.jpg

传统英雄电影常常会更喜欢以非限制性叙事进行论述,这种叙事风格下的观众为全知视角,能清晰地看到正邪对立。但在本片之中,创作者并未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平铺直叙,我们与主人公一样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一场栽赃,不知道其动机如何,也不知道其与主人公的利害关系,甚至连主人公的正邪属性都没有盖棺定论。



这点还能在片中的配角“切男”和警察身上得以体现,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切男是一个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犯,但对于雅春和观众来说,他却是一个正面人物;而传统意义中的正面形象警察在故事中却更像邪恶的反派。他们也在“逃”,但与主角真正意义上的逃亡不同,他们是正邪属性与传统刻板印象的脱离



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对英雄的反思,他们所信奉的英雄本质上是残虐的入侵者,是否脱离了一个特定的视角,英雄便不复存在。



最后一张.jpg



英雄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实体。(李欣 《试论日本影片“追捕”中的英雄主义》)而日式的英雄,或许就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道耻文化和武士道精神之下,兼顾推动社会进步与振奋民众精神的特有产物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