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剪辑是对电影的镜头、语言、音乐及音响进行组合的艺术创作,将镜头组接成段落,将段落组接成章节,进而构成完整的影片。
在电影荧幕的光影世界背后,有一群人绝对不能被忘记,他们就是电影幕后“剪刀手”——剪辑师。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里,剪辑师通常被称为后期导演,也是第二导演,一般是导演的延伸。事实上,不少电影导演是剪辑师出身的。例如,美国影片《原野奇侠》的导演斯蒂文斯就曾当过剪辑,《地震》和《奖金》的导演罗布森也曾是剪辑师,经典影片《公民凯恩》就是由他和怀斯剪辑的,而怀斯后来也成为美国著名导演,导演过《音乐之声》、《西区故事》等影片。
许多人觉得,剪辑就是一门技术活。但剪辑可不只需要技术这么简单,剪辑是一门艺术。剪辑师若不提高艺术水平,那么影片的艺术质量就不高。剪辑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将导演的艺术构思、自己的想法融合的呈现在荧幕上,在导演和观众间做到平衡。
导演创造出文字剧本,这是第一次创作;交由分镜师进行分镜头脚本的创作,这是第二次;最后电影拍摄完成,剪辑师进行剪辑,就是第三次的再创造。
在剪辑中,剪辑师叙述故事,渲染情感,传递韵味。同时通过对声画、光影的素材进行取舍与组接,建构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形成审美意象。剪辑的重要意义上不用多说,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于1925年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大获成功,一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行商提出购买的条件是往影片剪一刀,即把枪毙水兵的那场戏放到影片结尾。自此,故事走向发生了大变化,原来是水兵因为拒绝吃生蛆的肉而遭到残酷镇压,被迫起义,变成水兵因肉生了蛆就造反,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的结局。这一剪刀直接将一部革命的影片变成反动的影片。
《战舰波将金号》
著名的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其理念的提出就包涵了中国的象形、会意文字给予的灵感,其后京剧中富含的中国韵味也推动爱森斯坦理论不断完善。
中国的艺术韵味不仅为国外剪辑理论提供养分,更是深深影响到了中国本土的电影剪辑。例如《英雄》和《卧虎藏龙》就运用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的剪辑手法。
《卧虎藏龙》
“赋”是直接叙述、说明,不需要一个外物如鸟兽草木的形象,“比”经过了理性的安排,“兴”则完全是自然的感发。
“赋”跟电影剪辑中的叙事性剪辑相对应。叙事性剪辑以交代情节,展现事件为主旨,通常通过对镜头、对白、音响的组接完成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一个段落的叙述,一般是电影剪辑的基础性技巧。例如《英雄》讲述的是一段刺秦故事,刺客无名说服长空、残剑、飞雪三大高手,使自己得以进殿面见秦王,但最终放弃了刺杀行动,为“天下”捐躯。
“比”与电影剪辑中的表现性剪辑相对应,与蒙太奇理论较为接近。表现性剪辑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哪个系感染力为主旨,通常能够突破画框的局限,展现镜头内缺少的趣味感。例如《卧虎藏龙》中,碧眼狐狸约捕头蔡九决战,与蔡九父女刚开始交手时,先插入了一个全景环境画面,圆月之下,一群乌鸦受惊,争相飞出巢穴,象征着一场恶战即将到来。尽管只是插入了一个全景画面,但效果显然不同。
“兴”则着重于电影整体审美意象的提高,强调意象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是“赋”和“比”所代表“实”的反面“虚”。
情绪性剪辑与连续性剪辑不同,其强调的是挖掘作为剪辑的表意基础之一的情绪表现,这似乎与“兴”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也是好莱坞时期电影剪辑风格的一大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宗师》受情绪性剪辑影响很深。影片中武术打斗的场景,相较于传统功夫电影中节奏紧张的剪辑结构,它更强调于写意性和意境化。例如影片开头的雨战,剪辑师不时插入升格的帽檐、水珠等与真正格斗无关的镜头,而不是传统的为表现人物动作的放大化处理。这种剪辑手法构建了一个写意性十足的功夫场面,也展现了叶问独特的人物性格,运用情绪为整部影片打下基调。
了解剪辑后,发现它真是一门学问。动手去剪,也真的会上瘾。
[1]陈伟.剪辑赋比兴:中国电影的韵味呈现——以电影《一代宗师》、《英雄》、《卧虎藏龙》的剪辑为例[J].电影评介,2014(04):45-48.[2]王潇. 情绪性剪辑[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5.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