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作家们与电影的二三事·其二

们汲取灵感的重要源泉。


电影始终要讲好一个故事,这方面的功能就需要由文学来承担。


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艺术,电影受到近代以来各路作家的追捧,不少作家都爱看电影,他们与电影之间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1.jpg


  阿城  


2.jpg


翻看一些拥有盛誉的华语电影,在编剧一列,经常有一个令人熟悉又意想不到的名字,阿城。有些电影没标出来,那是他也当了幕后的顾问,而且通常不止于剧本。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听说过这位阿城。知道他的,可能了解他那几本有名的“三王”。他为人低调,曝光不多,却是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


3.jpg

《棋王》


4.jpg

《孩子王》


除了上世纪末影响巨大的“三王”和电影剧本家身份,1979年的“星星美展”,也有他的一份。


5.jpg

星星美展


他自称是“杂家”,会的东西的确不少。他会画画、拼汽车、教钢琴,可以编一套一万三千多汉字的电脑字体。


阿城作为电影编剧崭露头角,是在《芙蓉镇》之后。


6.jpg

《芙蓉镇》


阿城的父亲钟惦棐是大陆知名影评家,谢晋在拍《芙蓉镇》的时候,上他家来请教。阿城也在,陪着喝了两口酒。谢晋知道《棋王》是阿城写的,欣赏他的文采,于是就让阿城来做《芙蓉镇》的编剧。


7.jpg


在《芙蓉镇》的改编座谈会上,面对一群行业权威,他不怯场,大谈电影改编上的各面问题。


对于《芙蓉镇》的结局,他认为应该要有不同的处理:



小说到最后,古华的劲儿还没使完,还要完成秦书田(男主角,电影中由姜文扮演)的人格,一定要他官复原职……我觉得这一点起码可以取消。当电影结束时,秦书田根本就没有官复原职,他帮助胡玉音(女主角,电影中由刘晓庆扮演)卖米豆腐是符合他们所破坏的道德而建立起来的关系,而不是破坏了以后,他们刚刚出来又走进另外一个道德秩序里去了。


8.jpg

秦书田(姜文 饰)


最后谢晋只保留了阿城改编的五分之一,但结局采用的是阿城的想法。阿城对此表示理解:


 

他(谢晋)经常说,人不能被整得这么惨。可如果要进一步说,人为什么会被整得这么惨,就不行了。这是老一代的分寸所在。


9.jpg


许多导演都来找过阿城,问剧本上的意见。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几易其稿,定稿之后拿给阿城看,阿城指出,电影最多不过中篇小说的体量,而姜文这个想要搞的是长篇,“拍摄难度极大”。


10.jpg

《太阳照常升起》


李安的《卧虎藏龙》,也托过阿城帮忙。里面李慕白和俞秀莲竹林表白的戏,始终写不好,李安请阿城来写。


11.jpg

《卧虎藏龙》


李慕白想要“自由”,而根据阿城考证,“自由”一词是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在故事发生的时代,中文里尚无此词,阿城便将“自由”改成了“自由自在”。


对中国电影,阿城有精辟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电影的特征,在于其世俗精神。对于第五代导演,他觉得他们“挑断了中国电影世俗精神的经脉”。


12.jpg

《黄土地》


他得出第五代的一个通病:第五代电影的共同特征在于他们是反世俗的,所以他们有艺术之心,但也因此误会了中国电影的品格。


13.jpg

《红高粱》


他给出一个建议:也许中国大陆需要的是将电影文化恢复到1949以前。首先满足本土,国际反而其次。




  村上春树  

Murakami Haruki


14.jpg


村上春树自称是个“电影中毒者”,他大学就是在早稻田读的电影戏剧专业。


15.jpg

早稻田大学


他坦言自己并非特别熟悉电影,“对电影的理解能力也不比别人强”。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他说,读这个专业可以不怎么用功,看电影就是名正言顺的学习。


在高中时代,他就经常往神户的艺术影院里跑。


 

当时的电影院有那种让人悠闲自得的绝佳气氛。一边抽着烟,吃着甜瓜味的面包、一边欣赏戈达尔的影片……我想当时在神户大街上没有谁像我如此那般地喜欢让-吕克·戈达尔。电影就是那种东西,既不用学习(如何看电影),也不用接受启蒙。


16.jpg

让-吕克·戈达尔


大学校园里学潮闹得紧,村上事不关己,他平日主要打工赚外快,去去图书馆,其余时间就是看电影。


17.jpg

《精疲力尽》


每年正月放年假,像中国的春节,人们都回家去了,村上还要待在学校里。


对于他来说,尤其快活的一个节目,就是到新宿的通宵电影院里,一部接一部地看电影,“从夜间十点看到早上,一口气看六部”,走出电影院时天空已经放白,“别有一番新年气氛”。


18.jpg

《挪威的森林》


没钱了,他就去学校里的演剧博物馆,看刊载着脚本的旧电影杂志。他说看脚本会上瘾,遇到没看过的片子,他就可以“顺着脚本在自己的脑袋里摄制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电影”。


对于观影体验的一些小牢骚,村上也不吝于发表。


一次,他在柏林的一家宾馆打开电视,上面正好放着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不过是德语配音版。


19.jpg

《东京物语》


不仅笠智众用德语说的“Nein”令他莫名其妙,当电影里的日本人用德语说话的时候,他觉得当时的日本人“点头哈腰实在多得要命“,而且可有可无的台词太多。


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在看完电影之后,不马上离场。他自己反正是正片一放完,马上就走,这还不时招来白眼。


他说,“至于助理摄影助理导演是谁,演员顾问是谁,对不起,我毫无兴趣,我可不想看那玩意儿消耗时间。”


20.jpg

《东京物语》


而现实是,在日本,有的电影院会关上门,字幕没放完,人就别想出去。


他感到十分不解,“总之这种学习班式的气氛让我心里不释然。当然,这个世界并不是以让我释然为目的而存在的,这点我非常非常清楚。”




To Be Continued...


参考资料

阿城,中国电影界的扫地僧(第十放映室)

“电影中毒者 ” 村上春树的电影观(王海蓝)

柏林的小津安二郎与驱蚊香(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