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谁说“抄袭”不能成为一种风格呢?—昆汀·塔伦蒂诺

许多拍电影的朋友大概都会陷入这样的创作诘问——对前辈电影中经典画面的模仿运用,算是一种抄袭还是学习和个人风格蜕变的过程?


对于这个问题大概要分成几种情况,若是一部商业大片,人们大概会说是抄袭;若是一部小众小成本制作,人们大概会说是学习。


若落在一位电影界公认的电影大师身上,

大概便要用 致敬 这个词了。


1.jpg

上:《低俗小说》 下:《死吻》


 昆汀·塔伦蒂诺 就是这样一位公认的喜欢在电影中“致敬”前辈的导演。对此,昆汀完全不否认,他甚至很讨厌别人用“致敬”或“借鉴”这样的词来修饰自己的行为。


他甚至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你“我不是借鉴,我就是抄”“我每部电影都抄。”


2.png

上:《落水狗》 下:《英雄本色2》


年轻时候的昆汀生活在洛杉矶南湾附近一片破旧的社区里,那时候他不爱读书,就爱看漫画,还经常逃课。十五六岁的时候辍了学,并在表演班上过课。


后来他在曼哈顿海滩影视资料馆找了份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阅片无数的电影积累。当1970年代的电影青年们正在接受学院派的教育时,昆汀已然在成为一个电影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路上快马加鞭。


3.jpg

Quentin Tarantino


就像他后来戏谑的说法:“哪里有什么投资方,我只是把别人交学费的钱用来拍电影罢了。”于是他的处女座《我最好朋友的生日》面世了。


他的作品大多很火,被列入电影学习的教材里也不足为奇。编剧出生的他在剧本创作和叙事手法上有着令人着迷的天赋,一部《低俗小说》的叙事方式就改写了影史。


但在拍摄手法上,他却常常流露出前人的影子,这也许跟他自学成才的背景有关,在影视资料馆里看到的“电影储备”,几乎都被他照搬进了他的电影。


4.png

左上《低俗小说》 左下《不法之徒》 右《周末夜狂夜》


例如他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低俗小说》中,那段被广为流传的DISCO片段就是完全照搬了戈达尔《法外之徒》


大概他也喜欢戈达尔吧。戈达尔喜欢挑战规则,他也是。他反对好莱坞式的拍法,于是有了《落水狗》开头在餐厅里的对话戏。


常规的拍摄应该是给说话的人镜头,但昆汀偏不这样,谁说话偏不给谁镜头。


5.jpg

落水狗 Reservoir Dogs,1992


对于这段戏昆汀是这么解释的:摄影机始终做移动拍摄,当它动起来时,只能拍到谁算谁,而不是像舞蹈设计那样规定动作。


所以当时拍到的恰巧是橙色先生,然后正在说台词的白色先生又撞上来,然后又在粉红色先生说他的台词时拍到他……谈话声音来自面外,摄影只做它该做的事。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独立电影打破好莱坞电影“僵化手法”的尝试。


6.jpg

电影里常出现脚部情节,被称为“恋足癖”


毕加索曾说

“好的艺术家会借鉴,而伟大的艺术家会抄袭。”


事实上,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除了第一个做出了某种发明式的开创者之外,所有后来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都是踩在前人肩膀上的。


7.png

上:《低俗小说》 下:《惊魂记》


但后来者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玩出自己的花样。譬如同样喜欢用一点透视和中轴对称的空境韦斯安德森和他的前辈库布里克呈现出来的效果就非常不一样。


小宫也曾在伍迪艾伦《独家新闻》里看到了伯格曼《第七封印》的影子。


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里面,伍迪艾伦就曾表达过对伯格曼的喜爱,小老头脸上雀跃的喜爱,与一位追星的影迷无异,这落在一位至今仍活跃影坛的大导演身上,也甚是有趣。


微信图片_20210719121839.jpg
8.jpg

上:《独家新闻》 下:《第七封印》


也许艺术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模仿和超越。你也很难说是谁学了谁,更多时候影人在影片中的模仿,也许是一种爱至极致的致敬,也许是一种寻求突破的学习


昆汀亦是如此。他将“抄袭”抄出了自己的风格,用大杂烩的方式拼贴他喜欢的镜头。


9.jpg

上:《一个国家的诞生》 下:《被解救的姜戈》


他毫不避讳对前人拍摄手法的运用,却用自己的故事和叙事,呈现自己的电影效果。


甚至连观众,也好不避讳对其“抄袭”作品喜爱,也正如他自己说的“Story is the king”。


 谁说“抄袭”不能成为一种风格呢?




☞参考来源:
知乎问答|昆汀·塔伦蒂诺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知乎问答|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被广泛地尊为大师?
Mtime时光网|拿来主义痞子乱炖 解读昆汀电影致敬的40部老片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