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影业内最颇负盛名的电影盛事,你也许会想到每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每座代表业内标杆的小金人的授予,都会掀起一阵讨论热潮。
除了奥斯卡,落地于欧洲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也同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们。二三月的柏林、五月的戛纳、八九月的丽都,被电影环绕的城市以它小众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聚集着无数对电影无限炽热的电影人。
有别于奥斯卡游走于商业与地域政治之间的主流评审,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更注重电影艺术本身的探讨。许多载入影史的电影大师,就是从“三大”开始声名鹊起,三大也被称为“世界三大艺术电影节”。
下面小宫和你聊聊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三大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在国内的知名度很高,不仅因为1993年华语电影《霸王别姬》在戛纳收获了金棕榈,开启了中国电影史的新高峰,更多时候是伴随着各类明星红毯摔倒的头条出现的。
红毯与戛纳的渊源远不止于当下,早在1949年,电影节在新的大楼“电影节大楼”举办时,法国人就称这栋楼为“红地毯大楼”。
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应该诞生在1946年,虽然在随后的1948年和1950年曾因财政困难停止举办。
戛纳电影节萌芽的时候也许深受政治元素的影响。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法国,有感于当时德、意高涨的法西斯主义,尤其是德国纪录片《奥林匹亚》在威尼斯电影节夺下最佳外国影片奖项之后,法国当局决定,在戛纳创办一个能与威尼斯电影节抗衡的新的国际电影节。
不过,戛纳电影节并没有按着政治的道路行走,它不断接纳电影艺术的开拓者,向世界展示那些,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影作品。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就是在戛纳放映了他的影片《夏夜的微笑》和《第七封印》,继而斩获大奖,并奠定了他此后被无数后来电影人追捧的大师地位。
许多蜚声四野的影人也都在戛纳留下过自己的热闹,马丁·斯科塞斯、艾尔玛诺·奥尔米、弗朗西斯·科波拉、黑泽明、王家卫、杨德昌……随着知名度提升,许多名流纷纷来到戛纳,这里不仅是影人先锋思潮的交汇地,亦是艺术与商业的权衡所。
戛纳的夏天是从电影节开幕的时候开始的,这座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之滨的小城从来不缺星光的眷顾。
也许在海岸热闹的人们,还会谈起一些戛纳往事,
比如米歇尔·摩根在这里夺走了首个戛纳影后、
希区柯克在这里放飞了一群鸽子、
好莱坞巨星格蕾丝·凯莉
与摩纳哥兰尼埃亲王在这里的初遇
……
前阵子被各大媒体奔走报道的许鞍华和赵婷,就是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她们分别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和一座金狮奖,此前吴宇森和李安也曾分别获得过这两个奖项。
威尼斯电影节对华语电影的友好似乎早有端倪。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认可。
你也许不知道,威尼斯电影节号称是“世界电影节之父”。诞生于1932年8月6日的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
和戛纳、柏林电影节不同的是,威尼斯电影节的举办地并不在威尼斯,而是在距威尼斯东南方一个18公里长的沙洲上——丽都。每年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影人们都要乘坐15分钟的公共汽艇到达,这时候运河上便成了一块漂浮的红色地毯,甚是一番风景。
这个以纯艺术电影著称的电影节也曾放过好莱坞科幻片。首届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美国导演Rouben Mamoulian的《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这次电影节还没完善竞赛类电影活动,只是为了向公众放映当时最为大胆创新的电影。
在电影节期间,许多普通观众也能买价格亲民的票去看电影,这和戛纳电影节只对专业人士开放是大相径庭的。也许你在路边买个冰淇淋的时候都有可能遇到某位难得一见的电影大师。
相较于前两者,柏林电影节的知名度也许稍逊一等。事实上,三大电影节都在A类电影节中拥有极高的专业度。
电影节里的分类其实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A类电影节的意思是综合类竞赛的电影节,B类电影节是专门类竞赛的电影,C类电影节是非竞赛的,只展映,故而A类B类C类是横向分类,不存在纵向鄙视链。
2010年土耳其电影《蜂蜜》获金熊奖,导演塞米赫·卡普拉诺格鲁
你也许知道“Berlinale”是在说柏林电影节,其实它的大名是“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这个外号是由德国一位老牌女影星及歌星塔季扬娜·赛斯任首届柏林评委时定下来,不想她随口自创的这个单词竟写进了世界电影史。
柏林电影节原名“西柏林电影节”,诞生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冷战烙印。1951年,首届西柏林电影节开幕,“自由的西方世界的展示窗口”成为了冷战的宣传工具。各种政治性影片也在此后屡屡获奖,形成了柏林电影节的一个特色。
也难怪坊间评价三大电影节分别为:先锋茶话会、噱头拍卖行、政治教管所。
所以历年来金熊奖的得主一般都是类似《十二怒汉》《雨人》《红高粱》《性书大亨》《一次别离》等剧情片,在文艺宣传的路上不懈努力。
北纬52°30′的柏林可能并没有那么温暖,尤其在二月的冬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明星影人人望而却步。
但柏林电影节相较于戛纳和威尼斯的红毯冷淡,并没有褪去柏林电影节自身的温度。1987年,柏林电影节设立了个特别的奖项——泰迪熊奖,专门为同性恋题材电影颁奖,这个奖一般被视为世界同志电影奖项的最高荣誉。
三大电影节一直以艺术的高度存在于许多电影人对电影艺术专业性的衡量尺度里,许多在本国制度下限制的“禁片”,在三大里寻得了价值。
有人说,三大走的是“小众精英路线”,而奥斯卡走的是“大众屌丝路线”。
事实上,获得“小金人”的片子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两种评审制度的差异,不过是大众与小众、主流与个性之间的异同。
甚至可能,只是在政治、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权衡选择,与对原则坚守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