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刃在科技与艺术之间的电影——新西兰电影说起 新西兰电影,往往会提起彼得·杰克逊和他的《指环王》《魔戒》等引发全球关注的片子。 作为一个出现在各种国际大片中的绝佳取景地,从白雪覆盖的山岳到起伏的绿色山丘,新西兰的自然风光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们。 倘若你将新西兰电影仅仅帖上魔幻、神话及史诗的标签,这显然是一种刻板印象。在其强大的制片能力、后期设施、本土资源和国际视野之外,还有许多围绕新西兰电影的小趣闻,且听小宫与你一一道来。 以电影名命名的法律 你也许不知道,这里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中土世界”,曾与一个以电影名命名的法律有关。2010年《霍比特人》开拍前夕,新西兰电影行业的罢工,使得好莱坞打算把“中土世界”搬到东欧去。 霍比特人 为了挽留好莱坞,时任新西兰总理John Key亲自谈判,劝说国会通过了一部以反工会为基调的《雇佣关系(电影制作工作)修正法案》,这部法案又被称为“霍比特人法”。 霍比特人 在素有保护工人权益传统的新西兰,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用立法形式保障八小时工作制的国家。John Key政府虽以修改劳工法和追加1500万美元税收减免为代价,留住了《霍比特人》在新西兰的拍摄,却也为他引来了大量尖锐的批评。 霍比特人 但这部电影及其系列作品为新西兰旅游业带来的刺激,却也在说明着一部成功的电影可以成为国家经济的发动机。 霍比特人 颠覆历史的“纪录片” 如果有部纪录片告诉你,那些电影史说的东西都是错的,你会不会觉得意外呢? 彼得·杰克逊便在他早期的一部电影《被遗忘的银色》中,讲述了新西兰电影人科林·麦肯齐的一生和他耗费多年但最终被雪藏的电影《莎乐美》的故事。这段被人遗忘的电影史,因此片得以重见天日。 科林·麦肯齐 12岁的科林发明了第一台电影摄影机,他将摄影机的手摇曲柄与自行车的踏板相连,这样只要踩动自行车,摄影机便会跟着开始运作。 通过这种方式,他在不经意间拍出了电影史上第一个运动镜头,他将放映机与蒸汽系统结合,创造出了自动化的放映机系统。 被遗忘的银色 后来他拍出了可与《公民凯恩》媲美的《莎乐美》,但在多方压力下他决定埋藏掉所有的胶片。彼得·杰克逊找到了《莎乐美》,经过修复后放映了这部片子。 《莎乐美》的胶片 新西兰影史上竟有这么厉害的电影人?小宫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被遗忘的银色》后来被愤怒的观众要求禁映,因为当人们试图去了解更多关于科林的信息时发现,根本查无此人! 被遗忘的银色 这部交织了新西兰历史上众多的历史事件的伪纪录片,也许在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借由科林·麦肯齐这一“伟人”,完成本土观众与国家之间的一次历史性质询。 不可错过的文艺电影 在新西兰不同种族及社群的文艺电影里,也许更能找寻新西兰电影的个性、创意与特色。 《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高龄老头的极限速度梦。 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 新西兰人伯特·马诺修理和改装了一辆1920年印第安牌侦察摩托,在他72岁的时候,不顾一切冒险从新西兰骑往美国,并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部温情、励志的公路片改编自世界著名摩托车手伯特·孟若的真人真事。导演Roger Donaldson是第一位拍摄好莱坞电影的新西兰导演。 伯特·孟若本人 《鲸骑士》里,出生在新西兰古老部落的小女孩与种种传统之间的冲突,神秘的毛利文化和成长路上的困难,在绝美的画面与配乐中带来无尽的思考。 片中连绵的山野、幽深的海洋、透明的天色,无不在唤起观众对心灵深处纯净的向往。 鲸骑士 《钢琴课》里,6岁起不再说话的单身母亲艾达,靠手语和钢琴和别人交流,被迫远赴新西兰嫁给一名农夫后,却与邻居坠入爱河。 艾达的哑像是一种世俗状态下的无法沟通,只能以精神层面的理解才能契合。她和邻居之间的情愫,以钢琴架起一种诗意而深层次的、不可言说的交流。 钢琴课 新西兰电影里独特的故事讲述与人物塑造,以及地域元素的不断植入,使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现代科技与艺术之间,新西兰电影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他们用他们的创新品格与宽容情怀,在商业科幻片与文艺电影之间游刃有余。 凯特旅游新西兰《中土世界差点被搬到东欧,新西兰曾为了挽留电影拍摄不惜修改法律》 幕味儿《颠覆性发现!电影诞生于新西兰?》 新西兰在中国《关于新西兰电影产业的那些事儿》 当代电影杂志《<当代电影>| 多元交汇的创新引擎:新西兰的文艺电影及其社会活力》 发现新西兰《除了爆火的<追捕野蛮人>,这些新西兰电影也值得一看!》 搜狐号|大象看戏《这几部纯正的新西兰电影,让人感受到“世界上最后一块处女地”真美!》 新西兰在中国《新西兰电影周—相约上海》 综艺报《新西兰如何进入电影工业的第一梯队?》 |